基础:精神科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
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反映了药代动力学过程,药效动力学过程,或兼而有之。某些药物的相互作用机制至今尚不清楚。涉及精神科药物的相互作用屡见不鲜,通常可导致血药水平和/或药物疗效的改变。
幸运的是,大多数精神科药物的相互作用并无严重危害;然而,某些药物相互作用仍具有潜在的灾难性危害,如5-HT综合征、QT间期延长相关的致死性心律失常等。
Andrew D. Carlo与Jonathan E. Alpert从吸收、分布、代谢、排泄(ADME)的角度介绍了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机制,力求为精神科临床医生提供依据与参考。其主要内容如下:
吸收(Absorption)
药代动力学过程(包括吸收、分布、代谢与排泄)均可导致药物相互作用,特别是当药物可引起血浆或组织内一种或多种药物浓度改变时。吸收,指一种药物进入血液的过程,可受肠道蠕动、胃排空、胃pH值、胃肠道(GI)酶活性的影响。口服药物受此影响最大,其吸收速度与程度均与胃肠道吸收活动有关。
加速胃排空的药物(如甲氧氯普胺)可使进入小肠的药量增加(多种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),并加快物质(如环孢菌素)的吸收速度。胃肠道运动减少,也可使肠上皮细胞接触药物的时间缩短,从而导致吸收减少。
分布(Distribution)
药物分布指已吸收的药物通过血流到达其作用部位的过程。药物最终到达组织内受体所在部位的药量由多个因素决定,包括血浆自由(未结合)药物浓度、血流量、药物理化性质(如亲脂性、结构性特征等)。
精神科药物必须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(CNS)才能发挥作用。亲脂性(或脂溶性)药物(如苯二氮䓬类、精神安定药、环类抗抑郁药)可透过血脑屏障,比亲水类药物(如锂盐)可更广泛地流通于全身。此外,药物转运蛋白(如P-糖蛋白)可调节肠上皮细胞、淋巴细胞、肾小管、胆道及血脑屏障的通透性,这种影响可参与影响某些药物的抗药性与耐受性。
代谢(Metabolism)
(点击查看高清大图)
药物代谢指药物在肝脏或小肠酶的介导下,生物转化为非活性或活性较低形式的过程。许多有临床意义的精神科药物相互作用均基于代谢过程。代谢过程包括第一步氧化、还原或水解作用,及第二步(药物或第一步代谢产物与葡萄糖醛酸、硫酸、甘氨酸或谷胱甘肽共价结合,生成易排出体外的结合物)。
CYP450同工酶是药物代谢中最重要的酶系,包括超过30种含血红素的酶,主要位于肝细胞内质网,参与介导多种药物及内源性物质的氧化代谢,超过80%处方药的代谢需在CYP450酶的介导下进行。其中CYP1A2、CYP2C9、CYP2C19、CYP2D6、CYP3A4是催化精神科药物生物转化的重要酶。
患者的基线CYP450酶系代谢活性可分为差、中、正常及超快四种,取决于个体的遗传易感性。代谢不佳与特定的药物相互作用有关。精神科药物相关CYP450同工酶的重要底物、诱导剂及抑制剂见表1。
排泄(Elimination)
药物排泄指药物从体内消除的一系列过程。许多精神科药物(如抗抑郁药、抗焦虑药、抗精神病药)主要通过肝脏代谢消除,而锂盐、加巴喷丁、普瑞巴林等主要通过肾脏消除。
对于基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患者,肾脏消除降低可导致药物毒性增强。此外,可引起钠缺乏的情况,如脱水及使用噻嗪类利尿剂,均可增加近端肾小管对锂的重吸收,导致血锂水平升高、毒性增加。
文献索引:Andrew D. Carlo, MD; and Jonathan E.Alpert, MD, PhD. Catastrophic Drug-Drug Interactions in Psychopharmacology. doi: 10.3928/00485713-20160623-01
医脉通编译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